近年来,经过大刀阔斧的产业转型升级、环境治理,株洲沉淀了工业厂房、医院、学校、幼儿园等一批国有资产。与之同时,株洲进入中度老龄社会,全市 60 岁以上老年人达到 89.06万、老龄化率 23.2%,其中有 90%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居家或社区养老方式。一边是大量资产闲置,一边是“家门口”养老无处可依,为此,市民政局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因地制宜把闲置资产改建为社区嵌入式养老机构、老年活动中心、老年食堂等场所,让优质养老服务在“家门口”可及可享。截至目前,全市已盘活 64 处闲置资产变身养老服务场所。
一、精准摸底、明确标准,解决闲置资产哪些可以盘的问题。
国家对养老服务场所的选址、布局、安全、配套设施等方面都有明确要求,盘活闲置资产用于养老,需要事先明确标准、做好甄别工作。
一是定标准。将区位优、结构安全、改造成本低、面积符合要求的闲置资产作为筛选的重点对象。在区位上,优先考虑人口密度高、老年人占比高、居住相对集中的老旧小区、厂矿家属区等区域;在面积上,规定用于建设社区(村)养老服务驿站、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的资产原则上面积分别不低于 400 平方米、1000 平方米。
二是摸底数。通过从国资委国有资产储备清单上查找、发动县市区摸排上报等方式,分析资产的地点、用途、账面价值、闲置原因、闲置时间等,初步确定可能盘活的资产清单。组织专业人员对清单上闲置资产进行实地核查,共摸排 300 余处闲置资产,建立了养老闲置资产后备资源库。
三是分好类。根据资产情况,划分为“可直接改造”“需修缮配套”“暂不具备条件”三类,明确盘活优先序,为下步盘活打好基础。
二、一产一策、找准路径,解决闲置资产如何盘的问题。
坚持“社会化投资、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信息化监管”的盘活思路,大力引入养老领军企业,针对不同资产类型、各地工作实际,不断创新盘活方式。目前,主要探索了三种模式。
一是“租金抵服务”模式。对初引进企业,为缓解企业前期的资金压力,采用“服务抵租金”方式为企业减免租金,把租金换算成等额服务消费券,无偿发放给辖区内有需要的老人,老人凭消费券享受助餐、助浴、助洁等服务。如,天元区铁西社区引进潇湘恒泽公司将社区闲置物业办公用房盘活为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采用“服务抵租金”方式为潇湘恒泽公司减免 3 年每年 1 万元的租金,公司通过发放代金券、助餐券和服务券来抵扣租金,具体抵扣金额以实际消费金额为准。
二是“免租+延长租期”模式。对有合作基础企业,突破传统 3-5 年的短期租赁局限,通过前期免租金、后续恢复租金的阶梯式方案,既为企业提供了充足的经营缓冲期、确保合理盈利空间,也为政府建立起风险防控屏障,有效甄别并规避部分企业套取财政补贴后恶意退场的投机行为。如,荷塘区乔松养老院,与市产投集团签订 15 年以上长租合同,采取前 3 年免除租金的方式,盘活集团闲置办公楼,打造集医院、药房等于一体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
三是“功能转型”模式。对厂矿医院、卫生院等有基础、改造成本低的资产,通过引入优质民营资本参与运营,加强政策引导与配套支持,推进功能转型,打造集医疗护理、康复保健、生活照料等功能于一体的医养结合体。如,石峰区清水塘养护院,通过盘活原株化集团医院,投资 4000 多万元改造外观与设施、更新医疗设备,成功转型成为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成为全国医养结合典型案例。
三、延伸服务、多方赋能,解决闲置资产盘活后可持续的问题。
通过建立多元筹资、多方支持机制,确保盘活后的养老机构“扎住脚”“扎稳根”,实现常态化和可持续运营。
一是企业造血。 鼓励和支持养老企业扩展延伸服务,探索开展幼儿托育、健康管理、助餐助浴、文娱活动等更多新业态,以新业态的盈收补充纯养老事业资金缺口,增强机构可持续运营能力。如,芦淞区贺家土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明确“中心内服务、居家养老上门服务、智能适老化服务”三大服务板块,通过发展助医、助行、助急、助浴等增值服务,2024 年(5 月开始运营)实现营业收入 51.75 万元,覆盖公益支出部分后实现盈利。
二是政府输血。加大财政资金支持,明确对将闲置资产用于建设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村)养老驿站、“幸福食光”长者餐厅的,给予建设、运营、评级等补贴;对在养老服务机构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人员,给予最高 18000 元的一次性入职补贴和最高 750 元每月的岗位补贴。
三是社会活血。创新“社区合伙人”机制,鼓励和发动党员、志愿者、专业社工等群体积极参与,广泛整合链接社会资源,充实基层养老服务供给。如,渌口区伏波岭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引入株洲渌口区博爱志愿者联合会、株洲渌口区博爱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为“社区合伙人”,创新“社工专业引领+志愿服务补充+公益低偿服务”三位一体运营模式,有效降低了运营成本,已服务老人 8500 余人次。@湖南养老课代表